以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流程梳理对软件开发的意义,比如你要进行一次演讲,但是这次演讲是即兴的,你不是专业的即兴演讲家,那么在没有准备情况下,你要对着台下的人进行演讲,这个时候你走上台去,脑子里的东西还没有形成有条理的演讲内容,讲完后台下的人都不知道你在讲什么,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刚刚讲了些什么,这就是失败的演讲,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软件开发来说也是同样的情况,每一个开发者不应该仅仅拿到的是一些文档,而是应该大家坐在一起,由熟悉该软件业务的管理者或者其他人来进行一次严谨的描述,并进行讨论,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参与编码的开发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熟悉自己要做的那些功能的细节,还能对这个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熟悉,只有这样,在开发中才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发生,而且还能发现一些隐藏的问题。那么,在软件产品编码中需要注意哪些宏观问题呢?跟着源动小编往下看吧。
第一点:代码风格。
一个年轻的团队很容易遇到这个问题,一个软件开发完了,回头去看里面的代码,编码风格很不统一,有5个开发者就有5种代码风格!怎么样避免这种情况,只能在编码之前进行代码编码风格宣讲和讨论,把规则制定下来,大家按这种风格进行代码编写,还有一点要做的就是代码检视,不要因为忙而忽略这个,一周花一个下午来看看别人的代码,不仅能看到一些问题,而且还能看到自己的一些问题,当开发一段时间过去以后,代码不断的调整,最终的源码看上去就是一个人完成的一样!所以开工之前把这方面工作做好,事半功倍,后面还有很长的软件维护工作要做,如果整体代码一团糟,我想没人愿意去维护这么糟糕的代码。这样的项目本人也遇到过,深有体会。
第二点:注释。
比风格统一的更难的可能就是注释了,我想你不会这么认为,我也想自己这种认识是错的,因为写注释这种活总比编码要容易得多吧,不是这样的,很多人应该都看过国内一些开源的程序员写的开源软件吧,很膜拜吧?呵呵,我也有看过,说下我的感受吧,首先代码很少有注释,一个类文件看下来只有代码,注释非常稀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再简单的代码也要有方法和类注释吧;其次,代码里面有稀疏的注释,好不容易啊,结果是英文的,还有文档里面都是英文的,一个说中文的家伙为什么搞成英文版的呢。另外,打印日志不加级别判断,还有一些编码问题在里面。很想骂几句,但是人家毕竟是开源的,不容易啊! 精神可以鼓励,但是态度值得怀疑。如果你现在刚编完代码或者要开始编码了,请把代码写好的同时把注释写好吧!如果一个刚入门的程序员能直接通过注释就能读懂你的程序代码,那么你写的注释已经非常成功了。
第三点:代码目录结构。
这点和编码风格是挂钩的,也可以属于代码风格里面的一部分,但是单独拿出来肯定有独特的含义。你有没有想过或者遇到过通过代码目录结构就能够大致看懂该项目是要做什么,有哪些功能,如果看到这样的工程是不是有一种很想再往里面看的冲动?本人有参与这样的项目编码,当时我们做的还比较成功,刚开始做有点不习惯和编码风格不同,关于代码目录结构我们进行了单独的讨论,根据本身的技术架构来制定的,把这点做好,开发者编写代码更加清晰了,效率也有所提高了,后期维护哪怕是新人来维护,只要稍微讲讲,也会很容易的接受,一切都变得更加简单了。
第四点:命名。
这点也可以同属于代码风格。坦白讲单独拎出来说也没有多大意思,因为代码风格里面就会强调,但是你不觉得这么重要的东西很容易忽略吗,比如大小写,id我是写Id还是写成ID呢,没有多少人会在意,只有出现问题了,代码冗余量增加了,才会发现,命名也是非常重要。还有一些,类文件的命名词不达意的,我想提醒你的是,既然这么重要那么请谨慎对你的代码进行命名!
第五点:赞成有必要的重构。
重构需要注意时机,有两个点是最好进行重构了,第一点是在自己编写完代码以后进行优化和重构,转测试之前;第二点就是当项目初期大家没有意识到要去重构,也就是第一点没有做充分,导致代码重复率比较高等一些整体问题,在这种前提下找一个时间段,对整体代码进行一次重构计划,这是有必要的。
第六点:一些提高代码的工具使用。
在这里简单列出几类工具,网上有很多资料,需要根据自己的语言进行选择。
第一类:代码自动检视bug工具
第二类:代码统计工具
第三类:代码重复率和复杂度工具
第四类:代码覆盖率工具